农技路上的追梦人 ——记应城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义平
“王老师您来了!今年哪些品种适合我们种植?一个秧盘播多少种子合适?苗期怎么开展好田间管理?”……4月24日,王义平来到应城市义和镇季伟村,刚进村口,一群老乡就围拢上来,向他咨询农技问题,一路走进田间,他耐心地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。
王义平是应城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,1991年从孝感地区农业学校毕业。凭着对农业的热爱,他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一干就是32个年头,积累了丰富的农技推广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,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。
一粒种子,让农民增收2亿元
王义平工作的第一站是应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,主要负责开展测土配方实验工作。
在偶然的一次下乡土壤采样中,王义平敏锐地观察到田间的石块下面冒出了一颗细豆芽,弱小的豆芽居然能从偌大的石块下面破土而出,这让他的内心受到了震撼。
“原来种子的力量如此强大!”他顿时萌生了研究与推广良种技术的想法。
“秧好一半谷,没有一个好的品种,其他都白搭。”通过多年的实验和数据对比,让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。
此后,他将实验主攻方向调整到良种繁育和推广上来。可在推广上,又让他犯了难,农民没有种植过新品种,不愿尝试。
如何在应城市域内推广“良种”技术?他迎来了国家的政策利好。
2005年,应城市投资667万建设2万亩优质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。他抢抓机遇,主动请缨负责该项目筹备和建设工作。
通过科学谋划,精细施工,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,他还精心打造了一个2000亩的良种水稻核心示范区,达到“田成方,路成行,沟相通,渠相连,旱能灌,涝能排”的标准,顺利通过国家验收。
这个项目的建成,每年可提供优质常规水稻良种1000万公斤,节本增效1500万元,农民累计收益过2亿元。
藏粮于技,坚持数据说话
“哪些品种适宜本地种植,哪些品种不适宜本地种植,这都需要实验数据一点一点证实。”王义平深知实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。
2014年到2019年,他积极参与优质粮油高产创建,优质稻板块基地建设项目,积极开展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肥料、新模式和品种选育等试验、示范工作。
经过不懈努力,他主持开展的湖北省中糯稻品种区域试验,筛选出的3个品种,香糯优561(鄂审稻2016008)通过2016年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审定、红糯优36(鄂审稻2018013)通过2018年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审定、红糯优1号(鄂审稻2019028)通过2016年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审定。
2016年3月,应城市杨河镇开展水稻绿色高产创建3.2万亩,亩平节本增收200元;2017年4月,在陈河、义和、天鹅、田店4个乡镇开展小麦、水稻6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建设,亩平节本增收170元。这些“良种”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,使农户单产水平逐步提高,种植效益明显提升。
这些年的研究数据和成果,让他越来越有底气,在农技推广方面逐渐有了“话语权”。
自 2012 年起,他连续 10 年主持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安排的《应城市糯稻筛选区域试验》、《应城市中稻正季鉴定试验》及新品种引进的试验示范工作,他创造的“巡查日志”和“正季鉴定”工作方法在全省农业系统得到广泛推广。
执着追梦,双腿扎根沃土
不论走到哪个村组、田间地头,不论何时,面对农民的疑难问题,他从不推辞,有问必答。
渐渐地,他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农技推广员成长为广大农民朋友心目中的“农业专家”。
3月倒春寒,大风降温天气,担心油菜授粉期受涝害影响,王义平22日一大早就下乡到田间查看油菜情况,想为农民出出主意。
老同学刘军回乡省亲,顺道看他,本约在村委会见面,却半天没有找到人,最后在田间看到了浑身湿透,还在指导农民挖排水沟的王义平。
半天没有找到人的气愤烟消云散,刘军不禁竖起大拇指说:“这么多年了,你对工作还是那么执着认真。”
王义平常说: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对农业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,能为农民朋友解决实际问题,让他们增产增收,得到他们的认可,对我来说就是最有意义、最快乐的事情!”
不仅在田间为农民答疑解惑,2015年他还报名参加了湖北省举办的师资培训班,并取得了师资证书,将农业技术知识搬进了课堂。
他参与编写了《现代糯稻生产技术》、《现代生态农业绿色种养实用技术》等5本农技科普书籍,在《湖北农业科学》、《农业开发与装备》等杂志上发表十多篇专业论文,并围绕良种种植技术精心准备了《农作物转基因》等10余个课件。
自2010年起,他多次被选聘为农业技术推广兼职教师,参加各类培训60余场次,培训2400余人次,先后推广新品种50多个,集成新技术10多项。
2020年他被湖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评为“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省级名师”。(通讯员冯璇、张建华、陶进红)
上一篇:骆江涛:三尺讲台上守望梦想 | 下一篇:富邦董事长王仁宗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讲述… |